扬升资讯

万籁俱寂的籁是什么意思(人籁,地籁,天籁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庄子的齐物观)

8balincan|
190

导语:《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或许也是压卷之作,因为《逍遥游》基本奠定了庄子哲学思想中的世界观,天人关系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定义,其内涵之丰富隽永又隐晦难通,引来历代学者为之争论不休,但庄子叙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往往很少直接叙述抽象的哲学思想,而是先通过寓言故事,或是自然景象层层铺垫,读者往往只有充分理解庄子文中提到的意象的自然含义,再通过联想和思考,推测庄子所要表达的哲学含义。

万籁俱寂的籁是什么意思(人籁,地籁,天籁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庄子的齐物观)

比如《逍遥游》中提到的三籁:人籁、地籁和天籁,表面是表示三种声音,但庄子却详尽地叙述了这三种声音的产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说明其不仅只是代表三种声音,实际上,它借声音的定义与其原理阐述了三种世界,以及天地人的关系。

庄子

一、人籁与地籁

1、人籁是有意之声

"气"是籁的起源,"气"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既实指山间的云气,又可虚指组成天地和万物的本原,它游弋与**与自然中间,是人生存的动力,也是**流动的实际的气体,"人籁",庄子的原话认为是是"比竹是也",也就是人用竹管吹奏出的声音,所奏出的声音有所不同,代表人的不同心绪,反过来看,所用的材料相同,音律也相同,但不同的人吹奏出的声音却各有不同,是因为心中有了我,有了成心。

庄子宣扬齐物思想,认为物虽有万殊,但本质却是相同的,但人的"成心"却使人看待世界时不由自主地带上了主观的想法,这在其他的哲学家看来是人对自然取得的自主性,但在庄子看来,这种自主性是不值一提的,主观感受也是不够真实的,所以在南郭子綦之口说:"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人以气吹竹管而得人籁,而人在什么时候会吹奏竹管类的乐器呢?在人渴望表达自己的存在时,无论是闲情逸致时,或是礼宴宾客时,人籁,广义上就是人为创造的声音,充斥着人的脑海,这是人的内在情感的外放,但庄子认为如果人只能闻人籁,就只能被困在人的自我局限里,而无法真正认知天地自然。

人籁

2、风吹空窍万殊,为地籁

地籁是风吹过不同的地面上的窍孔而产生的声音,而风,又是"大块噫气",即大地吐出来的气,气是自然万物的本原,人吐出来的气,吹在竹管之中,就有了"人籁",大地吐出的气吹在窍孔之中,就有了"地籁","是唯无作,作则万物怒号。"以今天的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声音的产生来自于气体在狭窄空间内的振动,而所产生的声音的不同,是由于气体振动的幅度,庄子注意到了这个自然景象,可能并不知道其原理,但加以哲学的想象。

大地吐出的气相同,但因为地上的窍孔的大小、形状、高低的差别,地籁就各异,地籁也是窍*存在的反映,庄子着力描写了风过窍*时声音之大、之繁杂,"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风本身是没有声音的,但各窍孔争相借着风来表现自己,但自己又没有主动权,只能由风的强度而改变声的大小,但当风停下之时也就是地籁消失之时,"历风济则众窍为虚。"庄子这种笔触似乎带有讽刺意,他不赞同借虚假的声势夸大自身。

地籁

二、天籁,大声希音

1、天籁是无声之声

人籁和地籁都是有具体的声音的,人籁是人发出的声音,地籁是地之窍孔发出的声音,那么天籁难道是天空发出的声音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似乎也有意不加以细说,子綦在叙述完人籁与地籁之后,子游问及天籁,子綦不答,只是继续描述地籁,飘忽中在空中盘旋摩挲,似乎隐隐敲击天籁,唯一一句对天籁的正面描述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闲其自取,怒者其谁也?"有学者认为天籁是自然之声,"林风天籁。"但天籁已经是自然的一部分声音了,天籁岂不是与之重复?如果借地籁去理解天籁,风吹窍空而成地籁,天空空无一物,风吹过没有一点阻挡,反而非常安静,所以天籁恰巧应该是无声无息的。

天籁

2、齐同物论

庄子为什么把无声无息的状态归结为一种"籁"呢?或许是因为庄子的三籁说其实都不仅是一种声音,而是指物与存在的关系,即物论。前面说过,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的流动是风,而气与风吹击物体的内窍则产生声音,在听觉的世界里,声音就是物体的代表,与庄子同时期的思想家普遍开始讨论物论,且认为物是实体的存在,物占据空间,引起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证明自身的存在,并且其相信人的感官对物的判断。这是入世派思想家的思想基础。但庄子的齐同物论思想,认为不同的物,不同的观点,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实体的角度它们没有达到统一,是因为它们实际上都是虚无的。

庄子在人籁与地籁中已有所暗示,如果说籁是物的显示,但真正发出声音的却是物体内部孔窍,而孔窍是虚空的,看得到的物往往静悄悄,看不见的虚空却发出千百种声音,并且这种声音也是借助风的气势,那么以人的感官判定物论不就显得很矛盾了吗?

人籁

三、人籁、地籁与天籁的关系

1、天籁与人籁、地籁本为一体

人籁是人为之声,人有意识创造不同的声音表达主观感受,地籁是无意之声,不受人的控制,却需要风作,不是自发自声,天籁则既不需要人吹,也不需要风作,或者说,本来就没有声音,大地吐出的气吹过地之窍孔,发出了或激烈、或缓和,或大、或小、或尖锐、或柔和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并不能代表什么,它们既不能代表大地之气,又不能代表什么物体,只是一些窍孔,一种巧合。而大地之气离开之后,窍孔则回归原本的状态,而虚无缥缈的气体由地上到天空,没有阻挡,无遮无拦,不必在某一种窍孔里变化出不同的形状,也会恢复本身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天地伊始,混沌之初,不经任何修饰和变化的原始状态。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三籁其实同为一物,就是气。气在不同地方,在不同的窍孔里,发出的不同声音,这就回到了庄子的齐物思想。

地籁

2、"籁"的产生的推动者

如果庄子只是想说明三籁本为一体,那么此应该结束了,但在描述三籁的结尾又加了一句, "闲其自取,怒者其谁也?",自取就是自得的意思,窍孔不同,声音就不同,发声的主体除了是气体或者风,其实还有可能是人与窍孔本身,"怒者"可以理解为人的激动和兴奋的状态,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意志力并极力为之的一种形态,也就是说,"怒者"指产生人的主观意图的"人心",人心可以怒,也可以不怒,心若不静则会怒,气体是一种工具,而人心激励人使用这个工具奏出万籁之声。

那么天籁之声究竟是谁使之然,天籁的发动者是谁呢?这就涉及了庄子的天人思想,庄子既认为天地自然有其法度,不受人的影响,同时他又认为主管天地的,可能是具有人的形态与精神的真君,其来源于人但又远远超越人。天似乎也具有主观的精神,庄子在《逍遥游》中几次提到了真君,因此有学者认为天籁的"怒者"或者说发动者就是真君,天籁是由真君发动的,普通的人困于七情六欲,眼界局限,容易陷入自我编织的囚笼,而无法对真实的世界,对自然之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所以人籁似乎千变万化,但实际上只是人的无法平静的内心的表现,地籁也是如此,虽然没有人的意识的超控,但困于风的控制,气势万千,实则不够真实。

庄子

而真君可以说是庄子理想化的人格,完全战胜了人的内心的欲望陷阱,心静而平缓,不陷于一时的情绪和心绪,所以它怒时的声音是听不见的,因为它根本就不会怒。天籁是无声之声,实际上就是真正刨除主观陷阱,内心平静下来以后,万籁俱寂,才是真正的天籁。让人费尽心思去猜测一种无声之声,去想象一种不会产生的东西的产生,这很有庄子的幽默风格。

四、吾丧我

1、怒也可以不怒

"怒者"实际上是指人心,怒是人心的一种状态,而人心可以选择怒,也可以不怒,"怒者"是可以向两极发展的,既可以是人籁与地籁的制造者,是物论的制造者,也可以凭借其进入天籁的境界,进入庄子世界里真正无欲无求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而人则可以"无为忽寝卧其下,逍遥忽游其上。"人只有真正达到内心的宁静,才可以享受无是无非,聆听无声之声,似乎是一场行为艺术,但背后庄子想告诉世人的是忘却自我和环境,进入无我之境,而这时的天籁不再是听觉上的声音,而是心弦之乐,人的心灵进入澄澈透明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接近了世界的真理。

地籁

2、齐同物论基础上的世界观

庄子写三籁之前,先写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形如槁木,子游问其故,子綦答曰:"吾丧我。"子游不理解,子綦才用三籁说明,人籁,是取悦于人的,地籁是自然应风而起的反应,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与人的利害相关,这是物论的两种形态,也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而天籁则是广泛被大家忽略的,因为其脱离了人世社会,甚至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庄子意识到世界的广阔不止于人能接触到的,而只是基于人能接受到的世界就以此推演出适合宏观世界的物论,是不切实际的。而应该是观察宏观世界的物论,即万物统一,万论一体,再推进到人类社会,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人类社会才是符合世界运行规律,才是长久的。

"吾丧我"的境界是"无名、"无己"的"至人"、"神人"的世界,也是自由随性的理想社会,在这里,是非曲直泯灭了,人人平等,没有高低尊卑,人也不用追求对世界的改变,因为天性有常,道法自然。

庄子的理想世界

结语:庄子的思想虽然难以理解,但一直流传下来,说明一直吸引着历朝历代不同的学者,文人去体会思索,如同苏轼就庄子三籁写下了一首诗,《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声没有哀乐,都是人心之用,心之宁静,才可以听到更深邃的声音。

参考文献:

庄子

庄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