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升资讯

国尉【国尉廷尉卫尉】

8balincan|
192
尉缭其人。

尉缭不姓尉,他是魏国大梁人(今河南开封人),史书缺失了他的姓。

国尉【国尉廷尉卫尉】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四《尉缭辨》:“所谓尉缭者,尉乃其官名,如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之例,而逸其姓也。”

前情起因

那是在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十年。

年纪二十二岁的嬴政登王位十年,这一年开头就不太好。简单作下前情回顾:

导火索:韩国水工郑国入秦修渠一事。

(当然了这渠就没修好,记住,开地建渠这事是干了的,但是没做成。)

然后以此为岀发点嬴政下令大力搜索探查秦国里的东方六国客士,这称为“逐客令”。

《史记·李斯列传》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当然也包括从楚国来的李斯。

李斯出秦,停宿函谷关,写出了《谏逐客令书》。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然而在《秦始皇本纪》不过十数字: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当然这是开年的插曲,之后又有两件趣事:【李斯下韩】、【韩非入秦】。

尉缭入秦。

嬴政因为停止“逐客令”的进行,六国士人又可以回到秦国了。

赶上这一波“入秦潮”的人中,就包括了尉缭,此时的他定不会想到日后他会在秦国军政间大展本领,大放异彩。

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不过一句:

“大梁人尉缭来。”

尉缭(《大秦赋》图)

在当时,外客士人要面见秦王,需要上卿大官的引荐,而尉缭的引荐人便是李斯。

尉缭见到秦王嬴政,根据嬴政目前状况提出解决方案:

《史记·秦始皇本纪》:“以秦之强,[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尉缭这计谋在《战国策》上也有记载。

嬴政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在当时把自己的衣着饮食安排的跟尉缭一样。

之后就是尉缭对嬴政的相貌评价。

尉缭对嬴政 情胸怀评价。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也],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张守节:“言始皇居俭约之时易以谦卑。言始皇得天下之志,亦轻易而啖食于人。”(《史记正义·秦始皇本纪》)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遗大夫文种书中有“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当勾践称霸之后,乃赐文种 。程馀庆有鉴于此,乃在《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秦始皇本纪》“得志亦轻食人”下评曰:“与范蠡论勾践意同。”诚然如此。

“能下人”,不是说能礼贤下士。他尊重尉缭,是在六国未灭,正需用人之时。他对王翦也是在派李信攻楚吃败仗之时,才去请王翦出山为他出力。传说还将一位公主给了王翦作妻。所以,他的下人,是有条件的,是在自己有困难之时,需要他人帮助时,便身自下人了。这点尉缭看清了,王翦也心知肚明。这种身自下之,不过是自己需要摆脱困难时对有利于自己的人的一种拉拢手段而已。它同尊贤任能是不相干的。(见张文立《秦始皇帝评传·秦始皇帝的**思想(八)》)

尉缭后续。

尉缭知道自己对于嬴政是献计利用之人,他的志向是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不会高看人,所以尉缭知道后打算离开,嬴政知道后停止自己的“简约”行为,恢复秦王格局,并让尉缭担任大秦国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

秦朝国尉尉缭

尉缭的国尉官职。

马非百《秦集史·职官志·国尉》:“国尉,汉代谓之太尉。应劭云:“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金印紫绶,掌武事。……始皇十一年,以尉缭为国尉。盖秦时本名国尉。《汉书》言太尉秦官者,疑有误。”

于豪亮:司马错是秦的名将,战功卓著,才不过是国尉。白起攻打韩魏,获得大胜,也才晋级为国尉。尉缭作为国尉,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可见国尉的级别很高。不过,根据《商君书·境内》,国尉的级别尚在将军之下,这是同史籍的记载相合的。(《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载《文史》第8辑,载于《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版)

评价尉缭。

王维祯:尉缭之识始皇,范蠡之识勾践,其言正同。然尉缭乃贪荣好爵之士,其亡去实伪,盖试始皇耳,不著范蠡之真去也。(引自《史记评林·秦始皇本纪》)

穆文熙:尉缭与范蠡之识正同,既知秦王不可与游,何去而复返之?盖缭乃贪荣好爵之士,其亡去,实用以试尝秦王尔,非本心也。(《四史鸿裁·史记》卷五《秦始皇纪·尉缭说秦王》)

也只能说在某种程度或某种角度去看,尉缭在军事方面确实可行,但他本人也会争权谋利,贪图富贵。

尉缭(《大秦赋》图)

此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