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升资讯

邹容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8balincan|
113

邹容 - 个人简介

邹容(1885~1905)中国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家。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威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四川省巴县(今重庆渝中区)人,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幼受维新书刊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6岁入私塾,12岁育《四书》、《五经》、 《史记》、《汉书》及名家传记。其父要他科举高中,他却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喜读《天演论》、《时务报》等新学书刊,心向维新变革的新思潮,常“非尧舜,薄周礼,无所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表达了他的惋惜与变革志向。后入重庆经学院读书,仍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救国救民,常侃侃议论政事,以致被除名。

邹容1902年赴日本留学,投身民主革命,是与秋瑾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1903年,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一书,旗帜鲜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提出了“中华共和国”二十五政纲,系统地阐发了孙中山“建立民国”的设想。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历了孙中山提出―――邹容发展―――同盟会政纲确立的发展轨迹,这是邹容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大贡献。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他刚毅勇为,常争先讲演,陈述已见,切齿于满清统治的暗弱**,向往中华民族的新生崛起。其辞犀利悲壮,鲜与伦比,为公认的革命分子。

邹容 -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开展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逐渐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当时围绕着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是维护帝制,搞君主立宪呢?还是推翻帝制,搞民主共和国呢?为了救亡生存,许多爱国志士在实践中摸索探求。邹容就是这个时期站在历史的潮头,以《革命军》作为进军的号角,将21岁的热血之躯,奉献给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宣传家。

谭嗣同为变法壮烈捐躯,使少年邹容敬慕不已。他题诗明志,以谭的“后来者”自居,表示要“继起志勿灰”。

1902年,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邹容自费去日本留学。在东京同文书院学习期间,他一面关注祖国的命运,一面如饥似渴的阅读资产阶级先驱者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和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并把它们变为扫荡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

邹容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1903年5月,一本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书――《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开宗明义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革命军》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符其实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在这部书的结尾,邹容高喊:“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4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这部书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孙中山赞誉它为“为排满激烈之言论”,“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的作品。当时《苏报》主笔章士钊著文说:《革命军》“诚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也”。可见其宣传鼓动力量之巨大。这部书对当时日益高涨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起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满清政府惶惶不安,他们**帝国主义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的迫害,查封了爱国学社和《苏报》,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等人。这就是1903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邹容在狱中受尽虐待,1905年4月3日,年仅20岁的邹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革命军》一书风行全国,不少青年正是受这本书的鼓舞,走上了革命道路。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表彰邹容的革命业绩,追授他“大将军”的军衔。生时“马前卒”,死后“大将军”,生动地记录了这位青年革命家短暂的一生和他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特殊功勋。

邹容 - 著作《革命军》

邹容在上海寄居于爱国学社,与章炳麟的写作,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章炳麟为之作序。该书约两万字,分为七章,其中以“绪论”、“革命之原因”、“结为忘年交,互以倡言革命相激励。他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积极参加拒俄爱国运动;奋笔疾书,完成《革命军》革命独立之大义”为全书重点。邹容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指出了“革命”乃对上下古今、宗教、道德、**、学术,以及日常事物存善去恶、存美去丑、存良善而除**的过程,故赞美曰:“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他还从满清王朝官制的**、刑审、官吏的贪酷,对知识分子、对农民、对海外华工、对商人、对士兵的政策及对外的一系列政策,揭露了满清政府对国人的压迫和屠戮,分析了革命*发的必然性。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保我独立之大权”,即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1903年五月,《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发表章炳麟的文章,广为介绍,称赞《革命军》是震撼社会的雷霆之声!

1903年6月,因《苏报》宣传《革命军》,被相互**的中外**派查封。江苏候补道俞明震赴上海查办革命党,章炳麟等人被捕入租界狱。邹容奋起投狱,与章炳麟共患难。被判刑两年,罚做苦工。因洋人待“犯人”甚虐,麦饭粗劣,邹容被折磨致病,于1905年4月3日卒于狱中,年仅20岁。上海义士刘三收其遗体安葬在上海华泾乡野。

邹容短暂的一生,是以推翻满清王朝、革新中华为已任的一生,是追求革命的一生。他的《革命军》尽管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它喊出了中华民族谋求革命独立之呼声,所以问世之后风行海内外,章炳麟称之为“义师先声”,章士钊主笔的《苏报》誉之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是署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不朽之作。1912年2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签命令,追赠邹容为“大将军”。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题诗赞曰:“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这是对邹容及其《革命军》的中肯而确切的评价。

《革命军》一书在**上与写作上都有鲜明的特点。它深刻揭露清朝的民族压迫和二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o指出中国当时面临着争取民族解放与民主自由的双重任务�o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标和纲领�r同时又分析了铲除奴隶精神�o进行革命教育�o培养国民�o缔造资产阶级革命大军的必要�o堪称当时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革命军》的语言犀利泼辣�o嬉笑怒骂�o淋漓尽致。作者的思想观点与爱憎情感不求含蓄蕴藉�o而是务求鲜明�o具有强烈的抒**彩。不少地方�o反映出作者呼天吁地�o破颡裂喉�o为革命而�群暗挠⑽湫蜗瘛W奕葑匝浴按嵌囗�肆�o无所回避”�o章太炎称其“叫�G恣言”(章太炎《革命军序》)�o都指明了它的特点。 

《革命军》出版以后�o广为流行�o多次以《救世真言》�p《革命先锋》等名目翻印。光绪三十年�o孙中山在旧金山印11000册�o在美洲华侨中散发�r光绪三十二年�o又命张永福印2万册�o在南洋华侨中散发。据章太炎说�o辛亥革命时期�o《革命军》曾印行20多次。鲁迅说�o清末的一些诗文�o“倘说影响�o则别的千言万语�o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 《杂忆》)。为了表彰邹容的功绩�o1912年�o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邹容的作品除《革命军》外�o大都散佚。1982年周永林辑为《邹容文集》�o由重庆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

邹容 - 深远影响

《革命军》的**色彩极为鲜明,富有战争精神。邹容在文中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言辞激烈,在宣传革命,教育群众方面极富鼓动性。《革命军》五月在上海出版单行本,“不及一月,数千册销行殆尽”,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巨大的反响,使得清政府咬牙切齿、恨入骨髓。

《革命军》定稿后,邹容在书前写了一篇自序,序末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记”。在《革命军》印行单行本的同时,这篇《革命军自序》就刊登在《苏报》上。五、六月份,《苏报》相继发表了一系列评论《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文章,为之推波助澜,加以声扬。其中绝妙的评论文章,当属五月十四日章士钊撰写的书评《介绍〈革命军〉》一文。其文如下:“卓哉!邹氏之《革命军》也。以国民主义为主干,以仇满为用,驱以犀利之笔,达以浅直之词,虽顽懦之夫,目睹其字,耳闻其语,则罔不面赤耳热,作拔剑砍地、奋身入海之状。呜呼!此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这篇短短百十来字的书评,精要地介绍了《革命军》一书,使得读者争相先睹为快。

《革命军》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风靡一时,影响广远。清廷深为忌恨,决心镇压。于是《苏报案》乃发(详情见本书《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五月,《苏报》案结,章太炎、邹容被正式判处监禁。在拘役中,章太炎曾作一首《狱中赠邹容》: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f。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邹容亦有《狱中答西狩》和诗一首:我兄章枚叔,忧国心如焚。并世无知己,吾生苦不文。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昨夜梦和尔,同兴革命军。

两首诗都写得非常真挚,感人至深,充分反映了章、邹二人的高尚情*和深沉友谊。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月,由于监狱中的非人待遇,邹容不幸病发,多次昏厥。二月二十九日,邹容去世,这位年轻的革命先行者离开了人间。此时离监禁期限,仅有七十来天。

邹容虽然早逝,但其《革命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本书虽然只有两万多字,但它却是清末第一部系统阐述革命理论的巨著。全书共分七章:一、绪论,二、革命之原因,三、革命之教育,四、革命必剖清人种,五、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六、革命独立之大义,七、结论。在书中邹容痛斥历代满清皇帝都是“****”、“无赖之子”,慈禧更是“卖*妇”,揭露所谓皇恩皇仁,不过是“盗贼之用心,*人而曰救人。”邹容还在书中从官制、兵制、田赋、捐税等各个方面,愤慨揭露了满清对于汉族人民的压迫,指出当时的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奴隶,而**则是奴隶的奴隶。因此,他大声疾呼革命,认为革命是天演之公理,世界之公理,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他一再强调,中国要自由、富强、独立,不可不革命。后,邹容在书中旗帜鲜明地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并且满怀**地高呼“革命独立万岁”、“中华共和国万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邹容虽然年轻,但其思想水平已远超出当时一些较多着眼于种族问题的革命家。这些革命家只是一味强调明末清初清兵对汉族人民的屠*以及清代前期君主的严酷统治,以激起人们对清王朝的痛恨,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君主封建和人民共和这两种政体问题的重要性。而邹容的《革命军》一书,虽然也有排满的偏激言论,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建立起一个民主的人民共和国。可见邹容把排满反清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对满清王朝的揭露是在民主革命思想的高度来进行的,因此这种揭露也就进一步论证了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几乎同时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大地,二文双璧辉映,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重要的文献。正如章太炎在为《革命军》所作序言中所指出的,这两篇文章风格各异,功效不同。章文词意高古,很为文人墨客所称道,在上层文化界流传很广,影响很大;而邹文则词意浅显,文辞激烈,在下层民众社会中更加脍炙人口,当然也就更加易于启蒙、发动普通百姓从事反清斗争。

《革命军》一书,为腐朽的清王朝敲响了丧钟,是反清革命史上一篇重要的战斗檄文,它的价值将永垂青史。

邹容 - 邹容墓

邹容是中国近代著名青年革命者。早年留学日本并接触新学,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编写通俗读物,宣传自由平等。1903年4月回上海,加入爱国学社,组建中国学生同盟会,写成《革命军》一书,号召推翻清廷,创建中华共和国,颂扬革命为世界之公理,自称为“革命军中马前卒”,为清廷所忌恨,与章太炎一同被捕入狱。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年仅21岁。其遗体由《中外日报》馆收殓后葬于华泾。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追授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衔。后由华泾刘季平(刘三)移柩于华泾镇黄叶楼西侧(今华泾路中心河桥桥堍右侧200米处,近位育路口)。墓碑由蔡元培所题,为避清廷耳目,写为“周容之墓”。1924年春,章太炎、蔡元培、章士钊、于右任、张继等20余人,专程前往华泾举行公祭,并推刘三和李根源主持修墓立碑事宜。当时墓地坪高出农田,围以铁栏杆,墓面南为圆形石砌墓,高2.36米,直径2.48米,墓前尖顶青石刻书“邹容之墓”。过神道石阶有石碑一座,刻有章太炎篆书“赠大将军巴县邹容”。墓后为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的青石墓表。碑后复有造型美观的高大石屏,气势雄伟,东西两边各立一座石亭。在文革中被毁。1980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邹容墓。墓区总占地一亩余,墓台座北朝南,面向大道,四周环有长青松柏,庄严肃穆,两边是正方形绿化区,广植花草。邹容墓现已整修一新,建成花园式陵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邹容 - 相关词条

**战争 兴中会 《北京条约》
金田起义 中华民国 五四运动
保路运动 蒋介石 甲午中日战争
孙中山 八国联军 十月革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