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升资讯

林为干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8balincan|
344

林为干 - 简介

1919年10月20日生于广东台山县.中国科学院院士、微波理论学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在岭南大学、华南工学院任教。1957年调至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曾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已培养出120多名硕士、近50名博士和两名博士后,其中3名博士因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受到国家表彰。

《关于一腔多模的微波滤波器理论》首先发现一个圆柱谐振腔中有5个同谐振频率的简并模可资利用,受到同行们的重视,至今仍广被引用。在发表的百篇科学论文中,保角变换应用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英国马可尼丛书》第二卷大量引用他的外圆内矩的特种截面的数据和公式,认为其特性抗阻的公式和数据是当时准确的。对高校教学作出了贡献,1989年获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

1979年以来已出版著作四部:《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和《电磁场理论》共300多万字。近十年来,发表论文近百篇,分别发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级、部省级科技奖十多项,1991年获国务

院政府特殊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曾任成都市科协主席,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现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士、微波专业主任委员会主任委员。1980年以来他多次赴美、英、德、加拿大等国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是美国IEEE高级会员、IEEEMIT北京分会主席,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加拿大曼托巴大学、日本九洲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2003年5月荣获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学位。

林为干 - 生平

中科院学部委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博士导师。1919年10月出生,1939年清华大学毕业,195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在岭南大学、华南工学院任教。1957年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现已培养出120多名硕士、近50名博士和两名博士后,其中3名博士因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受到国家表彰。1979年以来已出版著作四部:《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和《电磁场理论》共300多万字。

近十年来,发表论文近百篇,分别发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级、部省级科技奖十多项。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林为干教授曾任成都市科协主席,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现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士、微波专业主任委员会主任委员。1980年以来他多次赴美、英、德、加拿大等国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是美国IEEE高级会员、IEEEMIT北京分会主席,美国加洲伯克利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加拿大曼托巴大学、日本九洲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

林为干 - 微波之父

微波(通常是指波长为1米至1毫米之间的电磁波)形成为一门技术科学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在二次大战期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时出于反***战争的需要,微波的研究集中在雷达方面。在这以后,随着应用研究的不断

林为干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扩展,微波理论与技术日趋完善而又不断向纵深及交叉学科发展。《微波理论与技术汇刊》1994年7月号的3位法国学者认为近代卫星广播通信业所用的多模技术是由拉贡(Ragan)及林为干提出来的,其发展的基础是根据林为干及库恩(Cohn)的工作。此项工作至今尚在发展。

林为干对传输线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拓宽和发展了保角变换在电磁场中的应用。他从1962年在《物理学报》18卷首页上发表的《关于外矩内圆同轴线的工作特性》论文后的30年内,连续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这方面的论文,其理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中他和助手钟祥礼副教授发表在《物理学报》1963年第4期的论文《传输线特性阻抗的一个新计算方法》被国外学者称为“林、钟方法”。英国1972年出版的马可尼丛书第2卷第4章的作者哥斯顿(Gunston)认为林、钟的方法是到那时为止准确的方法。林为干于1979年1月和1980年9月先后在《电子学报》上发表的《椭圆直波导理论》、《扇形、椭圆、半椭圆波导的研究》这两篇重要论文,纠正了国外的某些结论,成功地为中国制定椭圆直波导标准尺寸提供了依据。

改革开放后,林为干开展了毫米波技术和宽带光纤技术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科研任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正是由于他在国内微波理论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香港中文大学在1993年邀请林为干做学术报告时,尊他为“中国微波之父”。

林为干 - 贡献

林为干对中国电磁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50年来在此领域耕耘至今,其主要科技成就为闭合场理论,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在闭合场理论方面,他发表了“一腔多模拟微波滤波器”的观点,奠定了一腔多模的作用,在开放场方面他提出了“传输线阻抗计算方法”和“三角波导理论”等观点,对静电场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发现了有介质平面上双像的现象,对介质球的镜像理论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林为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集中在电磁场的数理方面,在这个领域里耕耘五十年,对中国电磁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称为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41号。

林为干 - 发表论文

1.“W.Lin,JournalofElectrostatics”,36,1995,129-137

2.“双扭线和双曲线波导”,A-1,pp.1-3(2001,全国微波会议)

3.“Theoryofdnfunctionwaveguide”,IP-1pp.1-4,ILLM2001,Nov.2001,Shanghai;

4.“dn函数波导理论”,微波学报,V.17增刊,pp.1-5,2001;

5.“ACirticalStudyoftheSammpleCurvesoftheThreeEllipticFunctionsnw,cnwANDdnwatw=u+jK/2andw=K/2+jv”,J.ofElectromagn.WaveandAppl.V.16,N.5,pp.702-710,2002。

林为干 - 教育事业

林为干回国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内熟悉微波技术的人很少。当时高等学校主要是使用前苏联的教材,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用上中文的教科书,他在工作繁忙之余,利用业余时间在短期内掌握了俄译汉的技巧,组织

并亲自译校了多种前苏联的高校教材,为培养新中国的第一批电子专业学生作出了贡献。1956年,国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随之在国内建立了4个属中国科学院建制的现代化的研究所。其中的电子学研究所请林为干讲学,介绍前苏联和英、美各国有关电子学的进展和基本原理,历时3个月,为中国电子学特别是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的发展培训了首批骨干队伍。

在1959―1978年期间,林为干先后为中国的各研究所、工厂的科技人员和高校的教师系统地讲授了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和电磁场理论等课程,并将这些讲稿整理出版了4部专著:《微波网络》(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微波理论与技术》(科学出版社,1979)、《电磁场工程》(邮电出版社,1982)和《电磁场理论》(邮电出版社,与助手合作,1984)共计380万字。这些著作对提高中国电子科学技术队伍的理论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微波理论与技术》一书于1987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电磁场工程》一书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1988年林为干由于在微波理论方面的贡献而单独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9年在他70周岁时,电子工业出版社为他出版了《微波场论与应用研究论文选集》。  

在国内,林为干早在1952年就开始招收研究生。由他带出的研究生,有不少已成为国内很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学术或技术带头人。1978年国家学位制度实施以来,林为干领衔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被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在当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点,1981年又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点,1985年则成为国家首批建立的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截至1994年,由他指导而获得博士学位的就有63人,是中国带出博士生多的博士生导师。他也是中国早带博士生的指导教师之一。由于他带的博士数量多,成才好,1989年获得“优秀教育成果国家级特等奖”。

林为干 - 一生荣誉

美国IEEE高级会员、IEEEMIT北京分会主席,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加拿大曼托巴大学、日本九洲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2003年5月荣获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学位。

林为干 - 相关词条

梁思礼 匡定波 李衍达 雷啸霖 林尊琪
干福熹 黄宏嘉 李启虎 陆汝钤 刘盛纲
郭雷 黄民强 李未 侯洵 刘永坦
郭光灿 黄琳 简水生 李志坚 刘颂豪
高庆狮 何积丰 侯朝焕 林惠民 阙端麟

林为干 - 参考资料

1、中国江门:www.jiangmen.gov/zxzx/ztbd/zfgw/kjgw/t20051028_80413.html

2、电子科技大学:www.uestc.edu/web3/schoolsurvey.aspx?type=2&id=2

3、易考网:www.ezkaoyan/school/uestc/Column2/2006-3-13/20063133125937.htm

4、中国台山政府公众网:www.tsinfo/Disp.Aspx?ID=7066&ClassID=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