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升资讯

王熙凤判词(红楼梦终极谜题:一从二令三人木,王熙凤判词隐藏明朝灭亡)

8balincan|
161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尤其是以金陵十二钗加上两个副册、又副册的人物,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为后文故事伏线。这些伏线的总线索其实在王熙凤身上,尤其是隐藏在谜一样的判词中。迄今为止,“一從二令三人木”仍然无法破解。

王熙凤判词(红楼梦终极谜题:一从二令三人木,王熙凤判词隐藏明朝灭亡)

我通过对四大名著中的三大名著,也就是《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对看,解开了一些红楼之谜,这里,专讲“一從二令三人木”到底是什么隐喻。

(一從二令三人木)

《红楼梦》仿写了《水浒传》

我一直认为,《红楼梦》高度仿写了《水浒传》,第一回其实就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翻版。而在第五回中,又移植了三十六天罡。贾宝玉在九天薄命司所看到的金陵女子册页,书中写得很清楚,就是正测、副册、又副册,总共三十六人,而不是有的学者说的那样,是一百单八人。

洪太尉在伏魔大殿中看到的石碣,正面刻着字,背面却是“遇洪而开”。这块石碣后来降临梁山,却是“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也就是说,伏魔大殿中的石碣只有三十六天罡。

九天薄命司也是三十六天罡,但却只有晴雯、香菱以及十二正钗,其余二十二人不知是谁。因而,我猜想,在情榜揭晓时,“天罡”三十六人将全部到位。然后,按照“天罡地煞联手降妖除魔”的道家神话以及《水浒传》的设计,出现三十六人之后的七十二“地煞”。

《水浒传》是以无数隐喻来暗藏故事的,尤其是拆字、组字等灯谜、测字等法,深度隐藏玄机。《红楼梦》也毫不例外,书中的字谜简直比《水浒传》还多。就“一從二令三人木”这个字谜而言,隐藏的是四个字,而不是三个字。

现在,普遍只解读出一个字——休。“休”是一个关键字,也是前面三个字的落脚点,或者是前面三个字的结局,更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根由。

九天薄命司看册页,是不是十分接近九天玄女传授天书呢?

(金陵十二钗)

贾琏休掉王熙凤不靠谱

对于“一從二令三人木”的解读,普遍的观点是说,这句谜一样的谶诗描述的是王熙凤的婚姻,还是站在贾琏的角度写的。贾琏对王熙凤先是顺从,然后摆出家长威风命令,终是休了王熙凤。

我觉得,这样的解读就枉费了作者“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一片苦心了。因为被休掉而“哭向金陵事更哀”,有点浪费表情了。

《红楼梦》的金陵在哪里?就是宁国府。在秦可卿的判词中,有一句“箕裘颓堕皆从敬,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大明王朝的走下坡路是从“嘉靖(贾敬)”这里开始的,导致了这个王朝在金陵的悲剧命运。

(贾敬——嘉靖)

荣国府,则是明朝的另一个都城,也就是书中的“红楼”。而且,与宁国府同时存在。荣,就是桐树,梧桐招凤凰,王熙凤原本就不是凡鸟,她的身上所隐藏的密码与秦可卿是一样的,都象征了明朝的皇帝。

《红楼梦》的背景大致是在清朝,那就意味着荣国府既隐喻了明朝的都城,又被清朝占据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实际上已经“哭向金陵”了,南明弘光帝在南京监国称帝,不久也被剿灭,这是终的“哭向金陵事更哀”。

我觉得,“吊明之亡揭清之失”很有道理,但“痛明之亡,揭清之失”恐怕更为准确。“一從二令三人木”就是这一主题的总符码。

(荣国府)

三人木,揭示秦可卿之死

三人,肯定先是一个“休”字,谁“休”了呢?绝不是王熙凤被贾琏休了,而是秦可卿死了。

“三人木”中藏着一个“秦”字。“秦”下之禾,小篆写法与“木”很近似。《说文解字》中这样解读“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以《水浒传》中的秦明而得了秦可卿,代表着朱家木字辈的人。林冲之“林”与林黛玉之“林”是一个隐喻,林娘子是自缢身亡,林黛玉其中的一个死法是“玉带林中挂”。施耐庵预言了明朝的灭亡,而《红楼梦》则隐喻了明朝的终极,都是木字辈皇帝上吊。

那么,“三人木”就是个“秦”字,加上“休”,那就是“秦休”,也就是朱家亡于木字辈的皇帝。《水浒传》在预言明朝灭亡时,说的就是木字辈皇帝要上吊自尽。秦可卿的册页画是“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这就是“画梁春尽落香尘”的明朝灭亡隐语。

大概脂砚斋“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的真实原因,就是以春秋笔法,隐藏了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因而,秦可卿的葬礼就是朱由检的葬礼一说,非常有道理。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所谓“画梁春尽”之“春”,与“三春去后诸芳尽”是一个意思。明朝“颓堕”从嘉靖(贾敬)开始,而实亡于万历,万历之后,恰是三个皇帝。

《红楼梦》的这个“春”字,同样出自《水浒传》。“春”下之“日”,隐喻的就是皇帝。这个“日”典出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施耐庵在梁山大聚义时,就写到了这只大金盘,其中一个寓意,说的是宋朝后三个名字中带“日”的皇帝。同时,又以日头升起,明月落下,预言了明朝的灭亡。

所以,“三人木”在此隐藏着两个字:秦休,是秦可卿之死,明朝灭亡的双重隐喻。

一從二令三人木,隐藏着“朱休”

在这句判词之后,脂砚斋有批语,明确告诉读者是“拆字法”。而现在解读的贾琏与王熙凤的婚姻过程,只用了“三人木”这个组字法,其余的则是望文生义,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拆字法。而且,书中明明写的是“三人木”,“人”与“木”组合成“休”,“三”不要了吗?所以,“三人木”就是个“秦”,这在上文中已经讲到了。

拆字法、组字法都是灯谜制作和射谜的方法,一般是组合起来使用。故而,这条谜题,也得按照灯谜的制作和猜谜的方法来解析。

一從,就是拆掉“從”字,取其第一笔一撇。二令,则是取其“二”字,三人木,则取其“木”字,这三个字的一部分合起来就是个“朱”字。再加上一个管总的“休”字,隐藏的就是“朱休”。这个隐喻,更进一步强调,秦可卿之死,是朱家木字辈的皇帝吊死了,然后,明朝灭亡了。

崇祯皇帝于1644年4月25日吊死,再过十天便是立夏,这不就是画梁春尽落香尘中的“春尽”吗?

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梦,告诉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句话说的是两个同时发生的历史**,月满则亏,意为明月将落;水满则溢,则是以“水德运”自命的清朝,灭掉了以“火德运”为国运的明朝。

这层寓意同样出自《水浒传》,施耐庵以五德终始说这个所谓的“天道循环”,在梁山大聚义时以大金盘化作火块,暗示了火德运将熄灭与水泊——水浒,就是水德灭火德。

王熙凤对秦可卿的话“十分敬畏”,而秦可卿的身份明显高于贾家,她(应为“他”)身上的一个隐喻,就是在金陵的前朝皇帝。《红楼梦》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朱元璋、朱允炆哪儿,“贾宝玉”这个名字以及做了“两个和尚”的事,实在值得深究。林黛玉为何不说做了“两次和尚”呢?

“朱休”,也就是朱明王朝灭了。

(秦可卿、王熙凤)

一從二令三人木,因为秦死朱亡,从而众休

按照拆字法、组字法,这则谜语还可解出一个“众”字。

一從,取其双人旁,是两个人。二令,则是“令”字的字头,是一个人。“從”、“令”组合起来,就是个“众”字,加上管总的“休”,那就是“众休”。

《红楼梦曲》中,王熙凤这支是“聪明累”,落脚点还是一个“明”字。这支曲子是这样写的: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曲子的一开头,就道明了明朝灭亡。在金陵十二钗所有人的曲子中,都没有像王熙凤这支那样,可谓累及荣宁二府。因为王熙凤死了,便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这不就是“一從二令三人木”,王熙凤的命运决定了“众休”吗?

(曲演红楼梦)

秦可卿托梦时,告诫凤姐:

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

这是明朝灭亡后,“众休”的真实写照,朱家皇室成员各自奔腾,改名换姓隐居、逃亡的大有人在。但是,“荣国府”、“宁国府”的祖陵还在,我们迄今都能前往一游。所以,秦可卿给凤姐托梦,便说了一句令批书人哭死的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树倒猢狲散,众人休矣。

《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所以名列四大名著,绝对是有道理的,这三部著作都隐藏着对皇帝制度的反抗,破除所谓的皇权天命论。尤其是对社会制度的、宗教信仰的思考,更是一脉相承的。而施耐庵则是扛鼎者,《水浒传》是“吴承恩”、“曹雪芹”的祖师爷。

(秦可卿)

本文的解读只是简略地解析“一從二令三人木”,也是为破译《红楼梦》提供一条线索,实是抛砖引玉。因为我专注于解读《水浒传》,故而,这道谜题的终破解,还得指望于更多的《红楼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