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升资讯

棉去掉木是什么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发现“棉”字,但棉花宋元以后才引进中原,真相)

8balincan|
50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棉去掉木是什么字,一起来看看吧。

降温了,天冷了,大家第一时间会想起什么?要穿棉衣了。“棉”字,大概是让人感觉温暖的一个汉字——棉已深入了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棉,人类的生活是很难想像的。

(行书“棉”)

但是棉花并不是中国的原产——在600年前,中国普通人才普遍穿上棉质品;在1000前,棉花才开始在中国南北各地推广种植。也就是说,宋元以后进入中国中东部的,中国人开始流行穿棉布了。

真是这样么?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现在普遍使用的“棉”字,在明清以前并不流行,可以应证之前确实不流行棉花及棉制品。那么就没有可保暖可纺织的棉么。有,但是蚕丝棉,写作——“绵”。

(战国信阳楚简“绵”字 )

“绵”丝质团(片)状物,是早期中国人棉衣填空保暖之用,西汉时史游编儿童启蒙读物《急就篇》中,就提到了这种生活必须物质——有“绛缇絓紬丝絮绵”一说,其的“绵”就是丝棉。唐朝学者颜师古就此作注称:“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北京故宫馆藏《十二美人图》“烛下缝衣” )

从考古发现来看,绵确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使用很早,现在中国考古发现的早期纺织器,几乎都是丝绸质地的。

古人对绵“接连不断”的属性也特别了解,先秦认就认为绵是一种好东西,“绵”字是一个好字,由此衍生出不少新意寓意。《诗经·大雅》中有一首诗《绵》,就是以“绵”来开头,起兴说事:“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意思是瓜蔓绵延不绝,寓意周王朝人丁兴旺,生生不息。

(古纺织染色程序)

而“棉”字出现很晚,在宋朝时或是为区别于丝绵,造出了一个“檰”,意思很明显,是木棉树上出的绵,再后直接简化为“棉”。

应该是当时民间率先使用的俗体字——“檰”与“棉”二字,宋真宗敕编的《大广益会玉篇》均已收入,说明北时后期时,这两个新造字得到官方的认可。

(《大广益会玉篇》首次收释“棉”)

在对于“棉”字的来历,宋代袁文《瓮牖闲评》(卷四)一书中有交代:“白疊(叠),布也。只合作此‘疊’字,今字书又出一‘X(造字:木 疊)’字,为白疊也; 木绵,亦布也,只合作此‘绵’字,今字书又出一‘棉’字,为木棉也。二者皆非也,推其类而求之。字如此者甚多,《左氏传正义》云:‘字者孳乳而生。’既有此‘疊’字,遂生此‘X(造字:木 疊)’字; 既有此‘绵’字,遂生此‘棉’字,其孳乳岂谓此耶?”

(《大广益会玉篇》首次收释“檰”)

实际上,《瓮牖闲评》所说仅是袁文袁文的一家之言。笔者查了一下,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便发了中国古的“棉”字,应该是后世没有使用起来。

为什么没有使用起来,只到宋朝才出现在官编字典上?一是这个字可是时人生造出来的会意字并不是真正的棉字,另外一种,也是大的可能,是当时大众的生活中没有棉花,这个“木”旁棉也自然也很难流行起来。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上“棉”字)

但到宋朝就不同了,新的经济作物棉花开始引进和种植,在古人生活中至少使用两千年的丝棉出现了大量的替代品棉花,这个“绵”也要变变了,遂有了“檰”与“棉”。

可以说,“檰”、“棉”的出现和异变,透露出的是棉花、棉布已进入了宋朝人的生活,而之前不用“棉”字,则说明古人生活还没有棉花。像云南、四川等地有木棉,但仅是局部地区,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以木绵定义这种棉花就可以了。

(清代《御题棉花图》中“轧核”图)

虽然宋朝出现了“棉”这,元朝又大力推广种植棉花,但“棉”这个在明朝在开始流行,一直到今天。而在之前,古人称棉花为“吉贝”、“白叠子”等。

后再说一下,丝绸古今都是贵重高档之物,普遍人是不可能穿丝着绸的,那没有棉花织的布制衣,古代普通人都穿什么?

(新疆棉农摘棉花)

先秦时韩非子已告诉了我们答案,《韩非子·五蠧》中称,古人早期是“冬日麑裘夏葛衣”,即冬天用兽皮御寒,天气暖和的季节则穿麻葛一类植物纤维衣服。

看到这里,或许有网友会羡慕古人穿的不是皮就是棉、麻,其实不能这样想。古人穿的这类衣物与现代衣物质地相比,还是粗糙的,这类布做衣物都不是高档货,所以“布衣”才成了下层百姓的代称。

(长沙汉马王堆帛书“布”)

以上就是棉去掉木是什么字的内容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