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升资讯

阎真简介资料(个人简历图片)

8balincan|
190

阎真 - 简单概述

阎真,(1941年-)河北省成安县人。字雪笠。1941年河北省成安县。自幼上学、务农,五八年考入大名师范学习,1961师范附属小学任教,1963年美术学院学习四年,1969年豫剧团搞舞台美术,1976年安县农林局工作,1981年县文化馆做群众美术工作,1986年郸大学任教,2001年任教期间任美术系副主任,现为邯郸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邯郸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青年时代创作出版多部连环画,其中创作《中国民俗故事连环画》荣获“中国冰心儿童图书奖”金奖。**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曾连续播放。近年来在中国人物画具象造型中运用大量抽象的笔墨因素,表现出其突出的个性。所画太行老农,现代女性在《国画家》、《中国画家》、《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多种报刊杂志刊登发表。

阎真 - 作品展览

1999年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奥门回归书画展》
1999年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三百家作品展》,获银奖
1999年中国中国美协主办的《毛泽东诗词创意画展》
1999年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建国五十周年诗书画大展》,获银奖
2000年中国美协主办的《200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0年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世世国中国画大展》
2000年中国美协主办的《亚亨杯全国书画精品大展》,获银奖
2001年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金彩作品展》,获提名奖
2001年中国美协主办的《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获银奖
2001年中国美协主办的《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2002年中国美协主办的《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2年中国美协主办的《迎奥运全国中国画大展》
2002年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
2003年中国美协主办的《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大展》,获优秀奖
2003年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
2004年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人物画展》
2004年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届美展》
2004年文化部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群星奖》,获金奖

阎真 - 艺术人生

文学缘份

阎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的教师,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至深,知书达礼,生性谨小慎微,为此小时候淘气的阎真没少挨骂。一次,阎真在单位的池塘里钓了鱼,一到家里就被父亲狠狠地骂了一顿,并责令他马上把鱼放回去,还要他把钱赔给单位。
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让小小年纪的阎真十分热爱学习。少年时,阎真对语文并没有特殊的感觉,倒是数学成绩拔尖。初中时代,因为一个女同学,阎真开始走进了文学的多彩天地,“因为这个女生的语文成绩特别好,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读,我很不服气,下决心要超过她。”阎真就此与文学结下了缘份。
1973年,阎真高中毕业。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他没有机会被推荐上大学,只好在社会上到处打零工。担土、挑沙子、做预制板,这些活他都干过。繁重的工作并没有让阎真放弃学习,尽管他觉得“未来一片渺茫,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也不知道前方有什么”,“我只是冥冥觉得,社会摈弃知识的时间不会太长”。抱着这样的想法,阎真在打工的时候,总把英文单词写在手背上,有空就看看。阎真的举动在当时那样的年代,显得与周围的同龄人格格不入,为此没少遭人们的冷眼和讽刺,但他并没有改变自己,仍然一如既往。
在社会上“流浪”的日子里,阎真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到国营工厂当一名工人。1975年,湘潭电机厂技校招生,阎真在那里学了两年铣工后,被分配到株洲拖拉机厂,如愿以偿当了一名工人。生活暂时有了着落,但阎真知道这样的生活并不适合自己,他期待能有所改变。工作闲暇,阎真依然会手捧书本,在安静的角落里孤单地学习。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79年8月的一天,阎真偶然翻看一本《湘江文艺》,上面一则“建国30周年全省青年文学竞赛”的启事引起了他的注意。不知是什么力量的驱使,他心中一动,用几个晚上的时间写出了短篇小说《菊妹子》。文章投了过去,没想到竟得了奖。作品获奖大大鼓舞了阎真的信心,也在无意间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当时,全国已经恢复高考制度,阎真也在积极复习,准备报考大学理工科。但文章获奖后,他毅然决然地改变初衷报考了文科。

阎真简介资料(个人简历图片)

阎真回忆起当年的选择,仍然感觉是命运的安排,“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树立了我的信心,我跟文学的关系肯定不是今天这番景象。”

1980年,阎真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这在当年的拖拉机厂简直是*炸性新闻,就连阎真自己也吃了一大惊,“我打电话去问成绩的时候,教育局的老师一听我的名字就说我考上了。我当时还很奇怪:老师怎么这么熟悉我。后来才知道我是株洲地区文科第一名。”

4年的北大生活,阎真过得轻松自在。学校宽松民主的氛围,海纳百川的气度,赋予了阎真富于想象力的开放性思维方式和包容的精神境界,这是学校给他的宝贵财富,一辈子享用不尽。4年后,阎真以小说作为毕业论文,由此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而这在其他高等院校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大学毕业后,先后有多家不错的**级单位向阎真投来橄榄枝,但阎真还是选择了回湖南当一名老师。阎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有些单位确实很好,但并不适合我,我这个人喜欢自由,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机关工作**不来。但是当老师就不一样了,上完课以后,时间就是我的了,我可以坚持自己的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空间和时间都宽松很多。”
1984年,阎真成为湖南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

放弃绿卡

1988年,中国猛刮出国风,不少知识分子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踏上异国的土地。阎真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当时大家都往外面跑,没有机会还要创造机会,我有机会为什么不去?去国外看看也好。”带着这样的想法,阎真飞往加拿大,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在异域他乡等待他的会是什么。

在他国的奋斗是艰辛的。短短几天的兴奋和新鲜感过去以后,阎真开始为支付留学费用打工赚钱。但一切都困难重重,他甚至连续七八天都找不到一份工作,在零下20多度的恶劣天气中只能无奈地蜷缩在房间里。在加拿大的3年多时间里,阎真当过厨师、清洁工、广告派送员、塑料厂的工人。“那时非常艰难,人种没有优势、语言没有优势、专业没有优势,那种苦,不堪回首。”
然而,在众多“海漂”期盼的绿卡变成现实的时候,阎真却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既然这么苦都忍过来了,苦尽甘来时,阎真似乎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甘甜,但他却选择了放弃。原因非常简单――对中国文化的依恋,这种对中国文化的依恋,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特别因为自己学的是中文,对中国文化有本能的依恋。对异国文化也有特殊的排斥。“这决不是理性观念的问题,而是情感本能的选择。”阎真不否认加拿大的好,“那里空气好,水质好,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也有朋友劝我,一张绿卡值几十万人民币,就这么丢了太可惜。但我想,如果这张绿卡不能给我带来幸福感,于我何用?文化生存说起来有些玄,其实很具体,你是黄种人,你的语言不如人,你的文化感与主流社会有差异,这就决定了你的边缘状态。”

“这种边缘状态对人的自尊和自信是有毁灭性打击的。在大学教书,在研究所搞科研,人家把你当成一种工具,核心圈子对你是封闭的。比如在研究所,一个中国人,除非你有特殊的才能,像杨振宁、丁肇中那样,否则你很难独立进行一个项目,你扮演的只是一个高智商的打工仔。这种感受没有快乐可言,即使有,也是物质的,而非心灵的。”

抗拒“死亡”

回国后,阎真继续在高校教书,继续文学创作。
1996年,阎真出版了反映留学生活的小说《曾在天涯》,但当时海外题材的热潮已经过去,平**响让他有些失望。之后,阎真构思两三年,开始写《沧浪之水》,并于2001年出版,到目前已经再版印刷了21次,将近30万册。《沧浪之水》因描述了当今社会权力和金钱对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冲击,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并获得《当代》2001年度奖、《小说选刊》奖等。
如果说,《曾在天涯》是阎真对自己留学生活的反思的话,那么《沧浪之水》则是他对与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深刻剖析和思考。
西方有一种说法,叫做“知识分子死了”,是指在当代技术化社会中,知识分子失去了身份的象征。对此,阎真一直深有认同感,这也引发了他想写一部书探讨这种现象的念头。“我自己是知识分子,痛感‘死亡’之说正在演变为中国的现实。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人格意识正在淡化,而这两点正是知识分子的标记。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同时又是一套价值系统,甚至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不动声色的解构性,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挑战。”《沧浪之水》,正是阎真对“死亡”的担忧和抗拒。

阎真 - 个人荣誉

湖南省高文学作品奖--第二届毛泽东文学奖获长篇小说奖。在当代文学研究会、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中华文学选刊》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中,阎真当选为“进步大的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海外版名《白雪红尘》)199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沧浪之水》是他第二部长篇小说,获《当代》2001年度文学大奖。

阎真 - 个人作品

接连写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为《曾在天涯》,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部为《沧浪之水》,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两部小说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发行。特别是《沧浪之水》,自问世后,得到了不少读者、评论家们的好评;我国有影响的文学期刊《当代》在头条位置刊载了全书;该作品还获得了《当代》设立的目前我国奖金高的《当代》年度文学大奖(与另外一部作品的作者共获奖金5万元)。

《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追问迷失的根因,是一部上下求索、持续追问人生意义的长篇小说,虽然它大体仍属于“官场文学”的范畴,着力描写权力与金钱支配下的扭曲人性,但其立意之深、思虑之广、责问之切使得它比同类题材的小说更加沉郁厚重。

阎真 - 评价

当物欲横流,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现世之时,情为何物?情感何为?这一伴随着人类共生共存了几千年的话题又日益凸现且越来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女性究竟该怎样做女性?异性究竟当如何相处?这或许就是《因为女人》着力在思考在探究的话题。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

如果说《沧浪之水》是写给那些尝到了世态炎凉滋味的男人的,那么《因为女人》似乎是专门写给容易受到情感困扰的女人的。然而,《因为女人》与其说是一部女人的书,不如说是一部男人的书。《因为女人》写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心目中的女人。――肖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他要把自己内心感受到的震撼传达给读者、把自己反复思考的问题传达给读者。这些问题尖锐、刺痛,但又必须面对、无法回避。其实,换个角度看,女性的困境难道不是男人的困境吗?如果人世间不知情为何物,遭遇不幸的就不仅仅是女人。――杨柳(《因为女人》责任编辑)  

阎真 - 作品展览

阎真 - 参考资料

[1] 国画网 www.mybobao/html/7/20080109/647.html
[2] 报纸网 mt.rednet/Articles/05/01/13/607318.HTM
[3] 中南大学新闻网 news.its.csu.edu/Archive/200803/20080310093850306.shtml
[4] 艺术网 cn.zmzart/hisArtistDetail.htm?id=904
[5] 期刊 qkzz/magazine/1003-949X/2005/09/243220.htm
[6] 新华网 news.xinhuanet/school/2008-03/19/content_7820919.htm